News Center
硅烷浸渍剂是一种以小分子硅烷为主要成分的渗透型防护材料,通过渗透到混凝土表层内部形成憎水保护膜,从而提升结构的抗渗性、耐久性及抗腐蚀能力。高路(河南)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硅烷浸渍剂的研发与生产,在石化、铁路、公路、机场、码头、核电、风电、水利水电等行业中合作案例丰富并享有好评。以下从材料特性、应用场景、典型案例及施工要点展开说明:
一、核心特性:
强渗透性:小分子结构可渗透至混凝土表面下3-5mm,形成网状憎水层,不改变原结构外观。
长效防护:抗紫外线老化能力强,防护周期可达10-20年,适用于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中的结构。
环保安全:水性硅烷不含溶剂,固化后无毒性,符合环保标准。
兼容性佳:不影响混凝土的呼吸性,与其他防护涂层可兼容使用。
二、典型应用场景与成功案例
1.海洋工程:抵御盐雾与氯离子侵蚀
案例: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防护
港珠澳大桥地处复杂海洋环境,混凝土长期受盐雾、海水冲刷及氯离子渗透威胁。施工中对桥墩、承台等部位采用硅烷浸渍剂处理,通过渗透形成憎水层,阻止氯离子侵入,延长结构寿命。该工程选用的硅烷浸渍剂渗透深度≥3mm,吸水率降低率≥90%,有效保障了跨海大桥的耐久性。
案例:青岛奥帆中心码头改造
码头混凝土因长期浸泡海水出现裂缝与钢筋锈蚀,修复时采用硅烷浸渍剂进行表面处理,配合裂缝修补技术,使防护层与混凝土结合紧密,经检测处理后结构抗渗性提升80%以上,至今仍保持良好状态。
2.市政工程:应对冻融与化学腐蚀
案例:北京冬奥会场馆混凝土防护
张家口赛区滑雪场馆的混凝土坡道需承受冻融循环与融雪剂侵蚀,施工中对坡道表面喷涂硅烷浸渍剂,形成耐低温憎水膜,经冬季考验后,混凝土表面未出现冻胀开裂,防护效果显著。
案例:上海地铁隧道结构防护
地铁隧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,且可能接触地下水化学物质。在隧道衬砌施工中,采用硅烷浸渍剂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渗透处理,测试显示其抗氯离子渗透系数降低70%,有效防止钢筋锈蚀,保障隧道长期安全。
3.桥梁工程:抗碳化与酸雨侵蚀
案例:杭州湾跨海大桥桥面防护
桥面混凝土受汽车尾气、酸雨及雨水冲刷影响,易发生碳化与表面劣化。施工时对桥面铺装层喷涂硅烷浸渍剂,形成透明防护膜,经5年跟踪监测,混凝土碳化深度减少60%,表面无粉化现象。
案例:武汉长江大桥维修工程
老桥混凝土因长期暴露大气中出现碳化开裂,维修时采用硅烷浸渍剂进行整体防护,配合裂缝灌浆处理,使结构重新具备抗碳化能力,防护层与原混凝土结合力≥1.5MPa,满足规范要求。
4.水利工程:抗渗与耐水侵蚀
案例:三峡大坝泄洪道混凝土防护
泄洪道混凝土受高速水流冲刷及泥沙磨损,同时接触江水化学物质。在泄洪道表面喷涂硅烷浸渍剂,形成耐磨憎水层,经水流冲击测试,处理后混凝土抗冲磨强度提升40%,且渗透系数降低至1×10⁻¹¹m/s以下。
三、施工关键要点与质量控制
基层处理:混凝土表面需清洁、干燥(含水率≤8%),去除浮浆、油污及疏松层,确保硅烷充分渗透。
施工方法:采用喷涂或滚涂方式,用量通常为200-300g/m²,分2次施工(间隔2小时),确保渗透均匀。
环境要求:施工温度5-35℃,避免雨天或大风天气,固化期(24小时)内防止雨水冲刷。
质量检测:
渗透深度:采用酚酞试剂测试,显色深度应≥3mm。
吸水率:处理后混凝土吸水率比≤50%(标准ASTMC1585)。
抗氯离子渗透:通过电通量法测试,降低率应≥70%。
四、行业标准与规范参考
《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》(JTJ275-2000)
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》(GB/T50476-2019)
《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》(JTG/T3360-01-2019)
硅烷浸渍剂作为混凝土结构的“隐形防护衣”,其价值不仅在于延长建筑寿命,更在于降低后期维护成本。在海洋、市政、桥梁等领域的成功案例中,它通过“渗透-成膜-防护”的机制,为混凝土提供了长效、环保的耐久性解决方案,是现代工程防护体系中的重要技术手段。
Copyright © 2024 高路(河南)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
备案号:豫ICP备2025120142号-3